- 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
- 這是心經中的名句, 盡人皆知, 但誤解者多。 此鬚自四大、 極微說起。 四大又稱四大種, 一者地大種, 二者水大種, 三者火大種, 四者風大種。 古代印度的哲學家, 認為這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原素, 此稱為‘能造四大’, 而一切物質稱為‘所造四大’。 把任何物質分析到最後的最小單位, 稱為‘極微’(參閱四大、 極微條), 古代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外道, 都以極微為實在, 為色法的基本質料;而大乘佛教則以極微為假法, 根本不能成立。 唯識宗亟力破遣極微, 其故在此。 那麼, 物質的基本質料究竟是什麼呢? 《楞嚴經》卷三, 佛對阿難說: ‘汝觀地性, 粗為大地, 細為微塵, 至鄰虛塵, 析彼極微, 色邊際相, 七分所成。 更析鄰虛, 即實空性。 阿難, 若此鄰虛, 析成虛空,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。 ……’在這一段經文中, 佛陀告訴我們, 把物質分析成極微, 再細分成‘鄰虛塵’――接近虛無的微塵。 再分析下去‘即實空性’――就成為虛空。 最後告訴我們說: ‘當知虛空出生色相’。 沈博士在上第二段文字中續說: ‘……其實這些都是‘能’, 因種種因緣而顯現出來的表相。 人類就因為這種變化多端的表相, 而生出復雜的情緒, 造成社會的喜怒哀樂。 依佛法講, 業報因果, 生死輪回, 無不由此而生, 實則都是能的變化, 并無實質。’ 《般若心經》的名句: ‘色不異空, 空不異色, 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。’ 這正說明, 物質現象和虛空(正確的應稱為‘空性’), 虛空和物質現象, 是不一不異, 現象是萬法之相, 虛空是萬法之性。 此虛空, 不是一無所有的‘頑空’, 而是能夠生起妙有的‘真空’――即所謂‘非有之有, 稱為妙有;非空之空, 稱為真空。’ 虛空中的‘能’生起現象界, 是‘事’、 是‘相’;如果自‘理’、 自‘性’上說, ‘真空妙有’, 就是唯識三性中的圓成實性。 此圓成實性, 是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的真理。 因遠離二執, 故稱真空;這不是小乘佛教空、 有相對的‘空與有’(真實之有), 這是與真空相對之有, 稱為妙有。 以其為真空故, 緣起之諸法宛然;以其為妙有故, 因果之萬法一如。 這就是‘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’的意義。 故知真空與妙有, 并非有別有異, 因為一切的存在(五蘊), 均由各種條件(因緣)和合而生起。 因緣和合之法, 沒有固定不變之性(無自性), 無自性即沒有實體, 故因緣和合之法只是‘假有’的存在。 所以, 真空不是虛無, 妙有不是實有。 ‘色即是空, 空即是色。’ 一切都是‘能’的變化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